清友明心——源於大自然的烏龍茶品牌。

許多朋友難免有疑問:「清友明心」這個品牌名稱和茶有什麼聯想?其實這個名子的靈感與誕生,正是來自於茶的別稱。「清友」正是古時候茶葉的雅稱。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裡記載「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等句;而唐代姚合品茶詩云:「竹里延清友,迎風坐夕陽。」,因此「清友」一詞早自唐朝時期就已出現,即代表茶的意思,與茶的形象也相當符合,茶總是清清淡淡,茶總是如朋友一般陪伴,猶如「清雅之友」,如知己般以茶為友。

而「清友明心」的品牌精神,也正如此含意一樣,讓茶清幽、讓茶陪伴,更讓我們的心永保明亮!

茶一直是華人文化的象徵,流傳千年的茶文化,藉此機會,關於茶的更多別稱與雅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

 

 

古代文史中最常出現表示茶的文字。「荼」最早見於《詩經․鄴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學者推考說法不一。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荼,苦茶也。」最早明確「荼」字包含有茶的意義的是《爾雅》,晉代郭璞在注釋《爾雅․釋木》中「賈,苦荼」時註明:「樹小如梔子,冬生(常綠的意思),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蜀人名之苦荼。」這段注釋說的就是茶樹的特徵。

 

最早書寫有關茶葉的著作——陸羽《茶經》記載:「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此書一連將茶曰名為檟、蔎、茗、荈,其中茗普遍於當今世人所熟知。四川、雲南等地也是全世界最早發現茶的製作與飲用。

是從木的古「茶」字,指茶樹。

是古時四川西部茶的俗語。

從草,是專指晚採的茶葉。

據說是雲南某地區的「茶」之土音,大約在東漢時開始用來表示茶,現在與茶字基本通用,為茶之雅稱。宋代蘇軾有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

「一盞香茗破孤眠」:香茗是茶的代稱,與「孤眠」形成對比。

「松風竹露共品茗」:這樣的句式中「茗」就是茶的文雅稱呼。

「清泉煮茗」:茗是茶的代名詞,與泉水搭配強調茶藝之美。

清風使

據《清異錄》記載,五代十國時,有人即稱茶為清風使,盧仝的茶歌中也有飲到七碗茶後,「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之句。

玉川子

唐代詩人盧仝,自號玉川子,平素極其喜愛飲茶,後被世人尊稱為「茶仙」,他寫了許多有關茶的詩歌,並著有《茶譜》。因此,有人以玉川子代稱茶葉。

消毒臣

唐朝《中朝故事》記載,唐武宗時李德裕說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該茶一甌,澆於肉食內,用銀盒密封,過了一些時候打開,其肉已化為水,因而人們稱茶為消毒臣。唐代曹鄴飲茶詩云:「消毒豈稱臣,德真功亦真。」也同是茶的代名詞。

不夜侯

喝茶有醒腦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詩云:「破睡見茶功。」;唐代曹鄴詩云:「六髒睡神去,數朝詩思清。」;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說:「飲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別稱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國胡嶠在飲茶詩中贊道:「破睡須封不夜侯。」,皆將茶美喻成不夜侯。

滌煩子

飲茶,可洗去心中的煩悶,歷來備受贊詠。唐代《唐國史補》記載:「常魯公隨使西番,烹茶帳中。贊普問:『何物?』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因呼茶為滌煩子。」;唐代施肩吾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余甘氏

宋代李郛《緯文瑣語》說:「世稱橄欖為余甘子,亦稱茶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嶠在飲茶詩中也說:「沾牙舊姓余甘氏。」,故余甘氏則成了茶另一個別稱。

松風液

來自「松風煮茗」典故,指茶湯

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或宋代文人,如陸羽在《茶經》中就對水聲與煮茶過程有細緻描寫。
宋代蘇東坡詩中也有類似用法,他將煮茶時水聲比作「松風」。

玉液瓊漿

泛指茶湯如珍貴甘露。

 

 

人在草木之間形成「茶」字,於是茶總與人相關,而人總離不開草木與自然。茶葉從採摘的一刻,即與人產生緊密的關聯,透過多重繁複的製茶工序,茶便有了迷人的香氣與滋味,更於茶湯中釋放經年累月的風華,曾經的風霜與雨露,飲茶之人醉心於茶中風味,飲後便也神清氣爽。茶字的緣由,始終是人與自然的結合。

茶苦後回甘,茶醒腦提神,茶洗去煩悶,茶讓每一天都有被自然滋潤的機會!

關於茶的別稱與雅稱 ,你還知道幾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