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是一種農產品加工,茶菁的品質與內含成分當然會影響茶湯最後的品質。以不適當的方式栽培茶樹,不但縮短茶樹的生長年限、破壞水土,茶葉中用以轉化為香氣和茶湯滋味的豐富內含物質也會不足,喝了傷心又傷身。究竟怎樣的栽培方式才能成就出合格的茶菁,不過度使用土地,並且充分發揮出半發酵茶應有的風味,讓烏龍茶做為台灣的優良文化,能長久永續經營?

 

足夠的留葉量才能提供茶樹生長能量

   茶樹是一種多年生的木本作物,若放任其自然生長,可能長到數公尺至數十公尺高,樹齡可從數十年到數百年。茶樹從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與養分,經由葉子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產生茶葉特有的內含物質,儲存於茶樹的各個器官中。有別於果樹採收的果實屬於植物的生殖器官茶農採收的是茶樹的營養器官——生長點頂端的芽葉。所以,如果茶樹的營養器官都採摘殆盡,那麼茶樹就無法行光合作用,缺少維持生理機能所需要的營養,逐漸邁入衰老期。倘若再加上錯誤的修剪方式,等於是加速茶樹的老化,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

   若將整株茶樹視為一個系統,那麼在人為管理之下進行採摘與修剪,就是一種將茶樹營養器官自系統中移除的行為。要讓茶樹的樹勢強壯,就必須保留一部份的營養器官,並且補充土壤中因為採摘而減少的無機營養鹽

   傳統的半發酵茶區,很重視採摘成熟度與留葉標準,因而能在產量、品質與茶樹經濟年限之間,取得一個好的平衡。從健康的茶樹,採摘形成駐芽的一心三葉或一心四葉,那麼此輪生長的新梢,尚留有一至三葉的成熟葉。未採摘的葉位,成熟度高,光合作用率高,可製造大量的養分,累積儲存於茶樹的各個器官,一部分促進根、莖的茁壯與發展,一部分為下一輪新梢的萌芽生長提供能量。

   採摘成熟度與留葉標準,二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若採摘是以形成駐芽的大開面一心二葉——成熟度高的茶菁為主,留葉量也就相對更多。茶農在實際栽培時,在操作實務上為了顧及產量與合理的採摘面,採摘形成駐芽的小開面或中開面,留葉量至少以一至二葉以上,為最佳的管理方式。留葉的葉基部上方存有「腋芽」,腋芽在成熟葉的養分供給下,一段時間後將會成為下一輪新梢的發育點,長出的新梢生長勢良好,內含物質豐富。

 

適量補充土壤無機鹽及有機質肥料

   除了維持適當的留葉,合理補充土壤中因為供給茶樹生長與採摘所消耗的無機鹽及有機質,是確保茶樹可以有穩定收成的管理措施。除了植物生長所需的氮、磷、鉀肥以及其他元素,適當補充土壤有機質,更有助於涵養土壤水分、無機鹽,以及促進微生物相的發展。

   不論是有機肥料或無機肥料,不合理施肥是茶農常犯的問題之一。「有機」被誤解與「無機」被污名化的情形,也不只發生在茶樹的栽培上。政府核可的有機複合肥料,有許多是以有機質肥料混合無機鹽肥料(俗稱「化學肥料」)加工而成,這種肥料栽培出的農作物是否仍是有機,似乎沒有標準答案。且就算使用的是有機肥,但許多茶農還有使用豆粕類有機肥的迷思。像是將榨油後的花生渣及黃豆渣等原料,如花生粕、黃豆粕、菜籽粕,甚至將生黃豆直接施用在茶園土壤上。然而這種未經微生物腐熟的有機肥(俗稱「生肥」),在田間發酵時產生不良的氣體與高溫,對茶樹的根系發展有害,並不是理想的有機肥料。

   理想的有機質肥料,不僅提供茶樹營養來源,更有助於土壤微生物的發展、健全根系,並增加無機鹽的利用率。許多茶農為了追求產量,過量施用肥料,施用錯誤的肥料總類,是高山茶園管理很嚴重的問題。除了造成環境汙染與肥料利用率不佳外,茶菁的品質也隨之降低。短時間內讓土壤過度酸化及鹽化,造成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瓦解,茶樹迅速衰敗。

 

參考資料來源《烏龍茶的世界》